晋阳论坛 >>正文
晋祠的变迁
李海清
365bet真人网 2016-12-19 16:45  来源:太原晚报

???????????????????
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 晋祠远源

《山海经》云:“悬瓮之山,晋水出焉。”依此山傍此水而建的晋祠,是纪念西周初期唐国国君叔虞的祠堂。

殷商后期,建国于岐山之下的周人领袖,西部诸侯(方国)之长西伯姬昌,实行裕民政策,国力日益强盛,收附了虞、芮、黎、邗、崇等中原小国,建都丰邑(西安),三分天下已得其二。姬昌死后谥号文王,他的儿子姬发延续了其父的政策,得到辖地广大人民的支持,他整顿内政,增强军力。于公元前1046年灭商,建立起了强大的周王朝。七年后姬发去世,谥号周武王,他儿子姬诵承袭王位,是为周成王。当时成王年幼,由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姬旦,代行天子职权,是为周公。

周公旦摄政,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,教成王把周室的子弟族属功臣亲戚按军政据点的需要,分别封给一定的土地,去做诸侯。成王的胞弟姬虞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封到唐国做了诸侯的。姬虞既是唐国诸侯,又是成王幼弟,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唐叔虞。并留下了“周成王剪桐封弟”的故事。叔虞到任之后,励精图治,施政有方,领导人民兴修水利,发展农业,据传曾“禾生双穗”,人民生活平安富足,他也深受百姓爱戴,周公曾作《嘉禾》篇表彰叔虞的功绩。

叔虞死后,他的儿子燮父继位,因境内有晋水流淌,故将国号由“唐”改为“晋”,这也是山西简称“晋”的由来。后人为纪念叔虞,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个依山傍水,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,取名“唐叔虞祠”。后人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,叔虞又为晋国开国诸侯,祠堂也称为“晋王祠”,又称“晋祠”。晋祠的创建年代,至今尚没有定论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就有“晋阳有晋王祠”的记载,清乾隆时人周景柱在《太原晋祠记》中载:“晋祠名甚古,自汉以来盖有之。”认为晋祠初创于汉代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李益《春日晋祠同声会集诗》中有句“风壤瞻唐本,山祠阅晋余。”说诗人到晋祠瞻仰大唐的发祥地,知道这是一座阅历过晋代的祠宇。既然阅历过晋代,那么,晋祠初创于汉代是基本可信的。

但以上文献,对于晋祠初创时的格局、建筑等却没有说明。

晋祠的建筑、景物情况最早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《水经注》:“《山海经》曰‘悬瓮之山,晋水出焉。’今在县之西南,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,其川上溯,后人踵其遗迹,蓄以为沼,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。水侧有凉堂,结飞梁于水上。左右杂树交荫,希见曦景。至有淫朋密友,羁游宦子,莫不寻梁集契,用相娱慰,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。”

可见至少在十五个世纪之前,晋祠已经祠堂、凉堂、鱼沼、飞梁等皆有,是人们喜欢的游览胜地了。
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北齐、隋唐时的晋祠

从北魏以后,晋祠的历史变迁就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。

公元534年北魏分裂,接踵出现了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。东魏虽然以邺城为国都,但大丞相高欢却把大丞相府建于晋阳,自己坐镇晋阳掌控着东魏大权,大丞相府也被称为“霸府”,晋阳成了东魏实际上的政治、军事、文化中心。高欢信佛,于545年开始凿天龙山佛教石窟。

高欢死后,其子高洋于公元550年取代东魏称帝,建国号为齐,史称北齐,设晋阳为“别都”,北齐的历代皇帝都常往来于邺城和晋阳之间。因晋阳是北齐的发迹之地,从东魏开始就在晋阳大兴土木,修建宫殿园林,建起了晋阳宫、大明宫、十二院等,其恢宏壮丽程度超过了国都邺城。北齐皇帝都崇奉佛教,建起了天龙寺(圣寿寺)、开化寺、童子寺、崇福寺、雨花寺等寺院,续凿天龙山石窟,开凿了高200尺的蒙山大佛和高170尺的龙山大佛。

北齐之初,晋祠的建设也迎来了一个高峰时期,“大起楼观,穿凿池塘”,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。读书台、流杯亭、涌雪亭、仁智轩等都建于此时。还在悬瓮山上建起了望川亭。难老、善利二泉也得名于此时,一个撷取《诗经·鲁颂》中“永锡难老”中的“难老”二字命名;一个撷取老子《道德经》第八章中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”句中的“善利”二字命名,并把二泉整修后各自建起了泉亭。晋祠已经不只是祭祀唐叔虞的专祠,成为一处集儒、佛、道以及民间等众神祗的祭祀祠庙。也成为山环水绕,有着众多亭台楼阁的风景名胜区。

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四年(565),移晋阳县于河东,在汾西晋阳城设置龙山县。北齐后主高纬天统五年(569),改晋祠为大崇皇寺。公元577年,北齐亡,晋阳之地归于北周,设置了并州总管府。

隋、唐时期是晋阳城建史上的黄金时期,晋祠的建设也有了大的发展。隋文帝开皇四年(584),在悬瓮山下砌石为塘,引晋水灌溉稻田。开皇九年(589),晋王杨广扩建东魏所修晋阳宫,并于宫外筑高4丈,周3.5公里的宫城墙,初名宫城,后更名新城。次年,隋文帝杨坚巡视晋阳,下诏废龙山县名,恢复晋阳县旧称,另在汾水之东置太原县,期间还在晋祠南面建起了舍利生生塔。596年,又在新城(晋阳宫)之西筑起高4丈,周4公里的仓城。602年又建起惠明寺(一名净明寺)及舍利塔(遗址在今古城营村)。

公元617年,太原留守李渊于晋祠唐叔虞祠祭祀、祈祷,起兵反隋,并于第二年建立了大唐政权,诏改太原留守府为镇北府,不久又改为并州总管府。在整个唐代,晋阳曾设置有并州上总管府、并州大总管府、并州大都督府等政权机构。

唐武德五年(622),开国功臣尉迟恭以自己戎马一生杀生太重,诚心向佛,把自己在晋祠的别墅捐献给佛门,唐高祖李渊赐额“十方奉圣禅寺”。

唐太宗贞观十一年(637),英国公李勣在汾河之东展筑原北齐太原县城,使之成为与西城(并州城)大小相当的东城,两城隔河相望,互为犄角。又因东城地多碱卤,井水苦涩,遂于汾河上架设渡槽,通过智伯渠引晋水入东城“以甘民食。”贞观十九年(645)冬,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还师晋阳,并在此过了春节,游览了晋祠,御制御书了著名的《晋祠之铭并序》碑。据行内人士说,这幢碑是我国最早的行书刻碑,又是第一座由帝王亲自撰文并书写的碑铭,是极为珍贵的国宝级文物。660年,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巡幸晋阳,瞻拜龙山、蒙山二大佛,又于第二年给这两尊大佛赐披袈裟,是日,两山“从旦至暮,放五色光,流照崖岩,洞烛山川。”武则天即皇帝位后,命并州长史崔神庆在晋阳东、西二城之间,跨汾联堞,建起一座中城,将二城连为一体。长寿元年(692),武则天以晋阳为大唐开基之地,又是自己的故乡(并州文水),诏置晋阳为北都,其地位与西都长安东都洛阳相当,又升晋阳、太原二县为“赤县”,与长安、万年、河南、洛阳并列为“京六县”。圣历二年(699),武则天请于阗国高僧实叉难陀至洛阳,翻译印度佛教经典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80卷,由诗人宋之问经办,书法家吕仙乔等书丹,在晋阳刻成华严经石刻,武则天亲自作序。此石刻先藏于晋源风峪沟口外风洞,后移于晋祠。705年,唐中宗李显罢晋阳北都之名,复为并州。723年,唐玄宗李隆基诏改并州为太原府,复置北都。742年,又下诏,改东都、北都为东京、北京。所属州改为郡,刺史改为太守。北京(晋阳)领13县。唐代宗宝应元年(762),北京晋阳又改为北都。

五代时期,史称“沙陀三王朝”的后唐、后晋、后汉,都是以晋阳为根据地进而取得天下的。后唐定都洛阳,后晋、后汉定都汴梁(开封),但都以晋阳为北京(后唐开国之初曾一度称晋阳为西京)。而由后汉残余势力延续的北汉小朝廷,则以晋阳为国都割据一方。在此期间的天福六年(941),后晋皇帝石敬瑭追封唐叔虞为兴安王,晋祠也被称为“兴安王祠”。
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中轴线的形成及各建筑的完善

北宋初,赵匡胤、赵光义兄弟数次对北汉用兵,终于979年攻下晋阳城,北汉覆灭。宋太宗赵光义下令火焚水灌,将晋阳城夷为废墟。他亲自视察了晋祠,“乃眷灵祠,”认为“旧制仍陋”,不足以彰显唐叔虞“功垂奕世,泽及生民”的洪德。于是他“宜命有司,俾新大之。”先后用了5年时间,对晋祠进行了扩建和修葺。经过一番大兴土木,晋祠“前临曲沼,泉源鉴澈于百寻;后拥危峰,山岫屏开于万仞。”“连甍盖日,巨栋横陈。万拱星攒,千楹藻耀。”晋祠规模更为恢宏,景色更为优美。宋太宗命赵昌言刻碑纪其事,仍名晋祠。这段时间还应该提到的是,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《晋祠之铭并序》碑。不少人以为既然是晋祠碑铭,当初就该是在晋祠书写刻碑并矗立在那里的。史实却不是这样,这块碑当初是在晋阳城中完成,并立于晋阳西城乾阳门街,这次晋阳城毁灭后才搬迁到晋祠,并建起了“贞观宝翰”亭予以存放。

赵宋攻灭北汉,平毁晋阳城后,下诏废并州太原府以及晋阳、太原二县的建置,设“紧州军事”于榆次,另在汾水之东新建平晋县城(遗址在今小店区城西村之东),包括晋祠在内的原晋阳地区归平晋县辖。太平兴国七年(982),在唐明镇(今太原市)建起新城,将紧州军事治所由榆次迁于新城。此后,历宋、金、元直至明初,平晋县屡次被废又屡次复置。

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(1023—1032)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,并在晋祠为其母邑姜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圣母殿。艺术瑰宝、殿内的宋塑侍女像也完成于此时。在此之前,晋祠以祭祀唐叔虞为主,建筑格局也以唐叔祠为主体。圣母殿建成后,坐西朝东,靠山面水,居高临下。唐叔祠以儿子的身份,在下而偏居北侧。

宋仁宗嘉祐五年(1060),平晋县令陈知白在难老泉源头出水口处,砌石为塘,中横石堰,凿十孔,把水分为十分,南三分北七分,分为4条渠灌溉晋水流域田地5万余亩。还动员百姓在各条渠上兴建水磨,方便百姓加工粮食。

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(1068—1077),加封邑姜为“昭济圣母”,宋徽宗赵佶崇宁元年(1102),因在晋祠祈雨灵应,又加封邑姜为“显灵昭济圣母”,庙额“惠远”。所以,从此时到金代,又称为“惠远祠”。宋元祐、绍圣年间,又有善男信女募集资金铸造铁人,在圣母殿前建起金人台,立铁人于台上以壮圣母威仪。金大定八年(1168),又在圣母殿、鱼沼飞梁之东建起献殿,专为圣母邑姜贡献祭品所用。

宋、金、元时期,晋祠的称谓也多有变化。称惠远庙或汾东王庙。还因为圣母殿有栩栩如生的侍女塑像,曾被人称为“女郎祠”。

明洪武四年(1371),在汾河之东的平晋县城被洪水淹没,县治移到汾河之西的故晋阳城南关。洪武八年(1375)改平晋县名为太原县,并在晋阳故城废墟的西南一带筑起了太原县城,太原县疆域“东西广六十五里,南北袤六十里。”此县名由明、清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,晋祠亦在境内,并改名为晋源神祠。明清两朝,先后在献殿之东建起对越坊、钟鼓楼、水镜台等建筑。形成了一条以圣母殿为主体,东西向的建筑中轴线。

应该提到的是,元代以后,因在晋祠祈雨甚灵,人们误将圣母当做水母。明代洪武二年(1369),御制《加封广惠显灵昭济圣母诰文》中称晋祠为广惠祠,两年后,又改名为“晋源神祠”,人们更认定圣母邑姜即水母。尽管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),在难老泉头建起了水母楼,但人们仍把二神混淆不清。清初,西寨村人,考据大家阎若璩从宋代姜仲谦的《谢雨文》中考证出圣母为邑姜。光绪年间又敕封“敷化水母”后,人们才将圣母、水母明确分为二神。

在中轴线的南北两侧,从元至清,建起了昊天神祠、老君洞、东岳祠、三清洞、文昌宫、吕祖阁、公输子祠、台骀庙、王琼祠、三圣祠等道观庙宇。扩建了唐叔祠、贞观宝翰碑亭等。人们认为,晋祠已经不是祭祀邑姜、叔虞母子的专祠了,所以也被称之为晋祠庙。而钧天乐台、会仙桥、松水亭、八角莲池、不系舟、白鹤亭、挂雪桥、胜瀛楼、景清门等亭台楼榭也相继建成。民国初期,又在难老泉水出口北侧建起了洗耳洞和真趣亭,形成了今天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,晋祠被装点得更美了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设置了专门机构,对晋祠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。1951年,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,在晋祠设办事处。第二年把晋祠移交给了太原市人民政府,先后成立了晋祠古迹保养所、晋祠文物保养所(后改为晋祠博物馆)、晋祠风景名胜管理处、晋祠文物研究所等机构。而晋祠所在地区的建置也有大的变化。早在民国三十六年(1947),太原县改名为晋源县。1949年,有太原市第六区、晋源区、太原市郊区、太原市南郊区等称谓。1998年1月,太原市行政区划调整为6个城乡一体混合区,此地归晋源区所辖。

从1954年开始,先后翻修了鱼沼飞梁、献殿;扩修智伯渠;扩建了贞观宝翰亭;重建了锁虹桥、望川亭、奉圣寺等,把早已不存的景清门照原样原构,南移迁建于奉圣寺前。还在同乐亭的基础上,改建山西书画展览馆,后改为傅山纪念馆。重修晋溪书院,建王氏太原堂和王氏始祖子乔祠。新建了翰香馆,筹建了董寿平美术馆,翻修了文物库,用以保存馆藏文物。还在90年代对圣母殿进行了落架大翻修……1961年,国务院公布晋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另外,20世纪50年代,政府把陶然村、在田别墅等民国时期建的几处私家花园收回,成立了晋祠公园。经过半个世纪,先后开凿了九龙湖(晋祠公园北湖)、南湖、中湖。恢复了上生寺、下生寺、老君庙。修复了瑞云阁、德隐斋、饮马泉等。建起了一批亭、榭、楼、阁、园、桥。形成了占地面积800余亩的大型文化公园,晋祠景区的面积更为扩大了。

作者:
 
罗清宇: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
宣传信息
太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启用“溶栓地图”
“2017魅力晋源”文化旅游推介招商会举行
在自信中传承 在传承中创新
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太原今年这么干!
目标明确亮点频现 太原全力打造和谐宜居城市
牢记总书记嘱托 进一步把山西的事情办好
一水中分九水环绕 未来太原将打造“水韵龙城”盛景
太原7月1日起实现统一城乡居民医保
太原学府产业园区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
太原市今年开展十余项慈善救助
《人说山西好风光》观察团走进太原
唐风晋韵 激情“太马” 太原国际马拉松赛宣传口号揭晓
Copyright ? 2009 tyxc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365bet真人网版权所有 晋 ICP备 10202260号 主办: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:太原新闻网